基础部
   
 
我的教育观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1-28   浏览次数:32
      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学校要走全面发展之路,追求世界一流;

    “知行合一”做校长。

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的认识

我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职业和事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事业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职业有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而事业往往是“全天候”的、全身心的;职业一般只需要物质和技术,而事业需要理想、精神和情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作都在呈现职业化的趋势。对大多数行业来说,职业化是一种进步;但对教育领域来说,职业化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教育界有没有职业化的倾向?我看有。上课铃响人来,下课铃响人走;上班尽职,下班兼职;与学生缺少交流,对学生缺乏爱心;除了学习成绩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关心……教育领域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这种职业化倾向有关。

对教育领域的职业化倾向,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当今世界,很多工作都可以职业化,但教育工作不能职业化。我们可以有职业球员、职业演员、职业经理人、职业建筑师、职业律师,甚至可以有职业外交家、职业医生等,但绝不可以有职业教育家。

事业和职业当然有高下之分。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为万物之灵,世界上还有什么工作能比培养人的工作更重要、更伟大?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断定,教育是事业不是职业。视教育为职业,说轻一点,是对人的不尊重,说重一点,则是对人的矮化;不尊重和矮化的结果,便是对教育缺乏敬畏之心,而没有敬畏之心,教育事业便难有大作为和大发展。

投身教育工作,必须将教育作为事业。只有将教育作为事业,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类拔萃,以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臻于第一等的境界,取得第一等的业绩。志小则易足,志足则无由进,立大志才能办大事,必须将教育作为事业,志存高远,取法乎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别无选择。

将教育当作事业,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育工作者真心诚意的第一门必修棵,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从投身教育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自省、自重、自警、自励;从当校长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人的附中的全体教职员工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如果说我从教40年来取得一些成绩的话,源动力就在于此;如果说人大附中这些年来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的话,源动力也在于此。

二、作为一个在中学工作的人,我对中学教育的认识

我对中学教育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是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一句是中国应该而且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

1.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

中学与大学不同,中学是全面打基础的,大学则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办学任务不同,办学理念也就不一样。大学可以张扬个性,而中学则不宜过份强调“个性鲜明”。一所大学可以说本校以文科或理科见长,甚至能说本校以法学、商学为招牌;但一所中学不可以说本校以文科或理科见长,更不能说本校以数学、历史为招牌。中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均衡,学生发展必须全面,在这个基本理念上,我们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立场必须十分坚定。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谈可以谈的问题很多,我这里只强调三点,说明一点。

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学教育的确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不扭转,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核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本事、靠得住”。“有本事”好理解,什么是“靠得住”?就是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能将自己的本事用于服务祖国、造福人类。毫无疑问,素质教育要培养“有本事、靠得住”的人才,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肯定不行。现在,中央高度重视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中学教育要借这股东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过去的中学教育,太强调学生的共性,这是片面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如果一味强调张扬学生个性,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人人没有个性,社会就缺乏创造力;如果人人没有团队精神,国家就是“沙聚之国”,缺乏凝聚力,什么事也办不成。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是张扬个性和团结协作相结合。孔子讲理想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什么叫“和而不同”?就是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团队精神,就是一加一结果大于二。中学教育要培养的就是“和而不同”的人。

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就像每棵树不可能长得一样高,每朵花不可能开得一样大;自然规律如此,学生发展的规律也不例外。因此,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不能笼而统这、大而化之,一定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在挖掘每个学生潜能的同时,注意对超常学生的培养,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全面发展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它与一所中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不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中学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特色。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想这句话可以套用来比喻中学全面发展和追求特色的关系:中学的个性和特色,只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情。更形象地说,全面发展,是中学的“锦”,个性和特色,是中学的“花”,作为中学校长,只能做“锦上添花”的事,不能做“舍锦”而“求花”的事。

2.中国应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

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看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只有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看教育,我们才能搞清楚世界的教育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中国的教育又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才能明确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才能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才能使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善于处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融通古今中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所说的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俱进,与世界俱进,与祖国的整体发展俱进,与教育界同行俱进。

由此可见,正确的历史方位感至关重要。正是在明确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我认为中国应该尽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而且中国也有条件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中学。

近几年来,关于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议论很多,大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也取得了共识。这是令人鼓舞的好事;但教育事业是个整体,如果把教育比作金字塔的话,基础教育是塔基,大学教育是塔尖。一流大学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一流中学,难有一流大学。既然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当然就要提出建世界一流中学。我国要由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必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中学和大学。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目前国际教育界已有相对一致的认识;但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学标准,目前国家教育界还没有相对一致的认识。这不要紧,标准总是人定出来的。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我觉得世界一流中学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来源;四是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五是在师生比例上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六是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比如图书馆、建筑面积、电脑网络、体育设施等;七是有相当广泛充足的财政来源;八是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出一般中学;九是在国内外要有较高的声望;十是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

我国的基础教育本来在世界上就有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和示范高中发展速度很快。对照上面开列的十条标准,根据我们访问国外著名中学的感受,同时也根据国外著名中学访问我国中学的感受,我觉得,我国一些示范高中校已经具备创造世界一流中学的条件,已经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在这一点上,我们绝不妄自菲薄,应该以足够的自信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中,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形象,发挥自己的影响。

三、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对怎样当好中学校长的认识

我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可以说教育就是我的人生。最近十几年来,我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当好中学校长;我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围绕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校长。

把我所想的所做的概括起来,主要就是这样几个关键词:学习、建设、发展、创新、务实、人格。

1.学习

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学习型社会。什么叫学习型社会?就是人人都要学习,终身都要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的任务很重,开放的任务很重,发展的任务很重,但排在前面的还应有一句话,那就是学习的任务很重。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什么人,不坚持学习,不善于学习,就要落伍,就要被淘汰。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校长是组织、指挥学习的人,自身的学习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能当校长,但一个校长必须是好学的人。当校长,一手抓学校的工作,一手抓自身的学习,两手都要硬。一名好校长,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当校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中国的学校和外国的学校不一样。外国的学校就是学校,中国的学校则是一个社会。因此,中国的校长要管的事情更多,要学的知识也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校长的学习更需要注意方法,抓住重点。注意方法,抓住重点,就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去学习,即有的放矢;同时,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指导工作中去,即学以致用。把有的放矢和学以致用结合起来,就能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习的效益和工作的水平。二是要围绕办大事、思考大问题去学习,最要紧的内容应该是培养自己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大德,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凡事站得高、看得远、思得深、抓得准。

2.建设

当校长,就要在学校搞建设。

校长在学校搞建设,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陷于事物之中,那么即使有分身之术也应付不过来。当好一名校长,必须首先做一名战略家,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得清事情的主和次、本和末、源和流、重和轻、急和缓,善于抓根本、抓大事,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纷而不乱,繁而不惑,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把学校事业推向前进。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学校建设?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规章制度建设,三是硬件设施建设。

(1)人才队伍建设

在人才问题上,校长一定要牢固树立三个观念:其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长管理学校,首先要盘活教育资源,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人才资源上一第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竞争是根本的竞争,人才队伍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没有一流的人才,哪来一流的学校?其二,牢固树立全面的人才观。现代教育事业,不仅需要教学人才,而且需要行政人才,这样才能把做的做强做好。其三,牢固树立开放的人才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日益明显,校长的心胸和视野必须越来越宽广。不仅要在本地区招才纳贤,而且要在全国招才纳贤;不仅要在中国招才纳贤,还要在全世界招才纳贤。只有这样,才能占领人才的制高点。

招来人才,只是工作的开始,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在后头,那就是使用人才。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它腾,是虎就得让它跃,龙藏着虎卧着,就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对校长来说,发现不了人才,还可以说是水平问题,而浪费人才就是品质问题了。校长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把方方面面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正确地使用人才,必须有一个好的体制,这个体制包括用崇高的理想激励人才,用宏大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合理的待遇奖励人才,用深厚的感情留住人才。这样的体制建立了,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才有根本保证。

(2)制度建设

校长靠什么管理学校?一靠思想教育,二靠规章制度。思想教育是基础,规章制度是保证。现在企业界最流行两句话,一句是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一句是加入WTO后要一切按规矩办事。学校虽然不是企业,但要办现代化的学校,同样也要建章立制,一切按规矩办事。规章制度建设也是学校的基本建设。

做一任校长,总要给学校留下点“礼物”,而最好的“礼物”这一,就是一整套规章制度。校长和规章制度的建设的最佳关系,就是校长的办学思想都外化在所建立的规章制度之中了。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的好:“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一样可以正常运转。”制度建设搞得好,校长就不仅当得好,而且当得不累。“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这不就是校长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3)硬件设施建设

靠一张讲台、一块黑板、几根粉笔就能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代教育对教学设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现代化要有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支撑,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校长在学校搞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硬件设施建设。

谈硬件设施建设,我们无法回避“钱”的问题

办好学校,必须有钱。没有钱,我们怎么搞硬件设施建设?怎么“请进来”、“走出去”,开阔眼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现代校长,我们不应该羞于谈钱,应该以能筹到钱搞建设为荣。校长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教育家,一个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是传统角色,社会活动家是新角色。我们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因为,“化”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教育怎么能产业化呢?但我们同时又不能不正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那就有经营的问题。经营就得开源筹钱。现在校长们聚到一起,热门话题之一就是钱不够用。钱不够用怎么办?一是对上多争取,争取上级增加教育经费;二是对外多联系,联系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出力助学。今天的校长,必须既懂教学、会管理,练好“内功”,做教育家;有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练好“外功”,做社会活动家。如此“内外兼修”,既当教育家又当社会活动家,才能成为一名好校长。

3.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发出的号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教育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校长的第一要务就在“发展”二字上。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议题,万议题,发展才是大主题。“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不发展,何谈“日新”?不发展,哪来“富有”?在一所学校的历史中,一任校长就是一个里程碑;判断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标尺有两个:一是看其任期内是不是给后任校长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好基础。一个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建树的校长,是没有资格进校史陈列室的;做一个好校长,必须抓好机遇,用好机遇,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发展,加快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4.创新

搞建设、谋发展,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创新才能保证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一个好校长,必须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校长。

评价一名校长创新精神的有无和创新能力的大小,标准很多,如他在教育教学思想上有没有新观点,在学校管理中有没有新办法,在他的领导下,教师和学生出了多少创新成果,等等。这些都很重要,大家也都谈得很多了。关于校长的创新,我还想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在校长的创新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他的学校创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出浓郁的创新氛围。这种创新环境、创新氛围虽然有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兼涵万有,赅总一切,是最有生发力的。有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浓郁的创新氛围,就能激扬出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拿一棵树作比喻,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是根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枝干,创新成果是花叶。校长首先要做的工作,当然是培根固本。因此,学校有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浓郁的创新氛围,是衡量校长创新工作的核心指标;哪个学校创新的环境最好,氛围最浓,说明哪个学校的校长最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二,谈中学校长的创新问题,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即正确处理创新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创新总会伴随着风险和失败,因此,人们在提倡创新的同时,总是提倡不怕失败、宽容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这种说法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正确的。但教育创新则要慎提类似“不怕失败、宽容失败”的口号。一项科学实验可以有666次失败,但中学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的一次失败就可能贻误一个年级甚至几个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失败成本太高,损失太大。谁也没有资格冒这样的风险。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提倡中学校长创新,另一方面有要提醒中学校长:创新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谋定而动,并且争取一动而成;一定要将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降到最低。

5.务实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搞建设,谋发展,必须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之弊。但校长,作风要务实,工作要扎实,要有实心,明实理,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立实功。

校长抓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均应放在两头。一头是事前出思路、做计划、定目标,另一头就是事后检查抓落实。前一头,不用提倡,因为出思路、做计划、定目标,是许多校长都热衷的事;后一头则必须反复强调,因为古往今来,有头无尾,虎头蛇尾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校长的务实,并不是体现在事必躬亲上,并不事事一竿子插到底,具体的事情要放手让各部门的同志去做,校长的任务就是检查结果抓落实。奋始怠终,修业之贼;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落实,是务实的重要体现,是当好校长的重要条件。

6.人格

当好一名校长,必须有人格魅力。

校长当得好不好,除了取决于思想水平高低、工作能力大小以外,校长本人有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校长,我们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当好一名校长,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名校长,只要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团结和带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事业上无往而不胜。

什么是真理的力量?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你讲的道理是先进的,你的发展思路是科学的,你的工作决策是正确的,你的具体措施是到位的。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事实胜于雄辩,真理的力量将使大家信服地跟着你前进。

什么是人格的力量?概括起来也是四句话:一是“无欲则刚”。职位无论大小,凡是只在一个公字。校长只有无私欲,无邪念,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责在人先,利在人后,才能立世有威信、改革有底气,才能团结人、有感召力,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公则四通八达,私则偏向一隅”。二是“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宽容地众。当校长,器量需大,心胸须宽,要记人之功,容人之过,这样才能团结各种性格的人才,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所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带着爱心工作。当校长,要把所有的教职员工作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要爱群、乐群、利群。所谓爱群,就是要热爱你的集体,热爱你的同事;所谓乐群,就是要把与同志们共事当作一种缘份,当作一种至高的乐趣;所谓利群,就是要敢于并善于为职工排忧解难,为职工谋福利求实惠。四是带着激情工作。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校长,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校长,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校长要有干事的冲动,要有成功的渴望,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校长的激情可以感染教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校长、教师、学生的激情融会在一起,校园才能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学校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从教以来,我一直生活在基层,工作在一线,对教育事业,对中学教育,对怎样当好中学校长,我当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的全部心思、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日常工作中了,没有时间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思想。撰写这份题为《我的教育观》的报告,我最大的感受是言不尽意的遗憾。

中学校长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往往不是体现在专门的学术论著中,而是渗透在所做的工作中。他们是通过“行”来显示“知”,并在此基础上“知行合一”。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这样论述知行问题:“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几句话深得我心。在结束这篇《我的教育观》时,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你要想深切地了解一个中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可以去读他的文章,但更重要的是要到他的学校去看一看;由“行”来探“知”,才是理解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