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2-13   浏览次数:75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01-9)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结“十五”教育工作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十五”时期的教育工作。部署“十一五”时期特别是2006年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陈至立国务委员将亲临会议听取同志们的发言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即将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时期,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平凡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1年,教育部党组提出了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研究制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提出要把“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作为推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这些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作出了新的贡献。

  1、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2000年我国在13亿人口中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进入新世纪,我们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作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一系列政策措旆。东、中部各省、市通过实施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县”等措施,推动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切实加大了巩固、提高的力度,“两基”迈上了新的台阶。

  农村教育被摆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切实的加强。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集中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加强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进展顺利,地区之间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央政府总计将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据此可满足新增165万学生和2004万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积极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约64亿元,对中西部22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3000万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1440万学生,还落实了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有效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00多亿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展开,带动了中西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时期,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实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要求。基本保证了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取得了历史性成果。522个项目县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663所,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约46.7万人次,添置了大量仪器设备、课桌凳和图书资料。中央和地方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总投资达到430亿元,累计改造D级危房7800万平方米,全国农村已有3400多万师生从危险校舍中搬进新校舍,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对危改工程,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制度和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危房改造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政府工程之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多年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年实现“两基”目标,成为全国第13个、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第一个实现“两基”的省级单位。

  针对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1年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基本确立,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占到了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比例的80.61%,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变化。近一两年,我们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措施,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预计2005年,“两基”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都将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继续控制在4%以内。民族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都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中阶段在校生超过38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2、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前一段时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近几年,职业教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通过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紧密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大力实施了“职业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初步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各级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密切与企业、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50万,实现了年初提出的比2004年增加招生100万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2005年达到90%以上。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教育系统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体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和协调。

  不久前,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度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3、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增强。

  过去五年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接近1500万,在学研究生超过90万,高等继续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增加,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加强了学科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展明显.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高校的活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1999年至2004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约72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头50年建设面积总和的近3倍,有力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计划安排上,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高等教育必要的办学质量和规格。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人才培养结构得到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招生规模超过本科,对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将发挥重大作用。高等学校大力加强了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十五”前四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技经费991.8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147篇。2004年度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68%、58%、59%,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推进,高校科技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动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较好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4、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之中,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就素质教育问题所作的重要批示,教育部门与中宣部、团中央等部门和单位分头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在新闻媒体上组织了素质教育大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素质教育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2004年以来,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文件,召开了两次中央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教育系统坚决贯彻中央的精神,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拟订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切实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进程;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青春健身运动;加强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出台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组织师德报告团,强化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结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抗击“非典”等教育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活动。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进―步加强。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等取得了新的进展。教育系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普遍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明显增强。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高度重视高校稳定工作,高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全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5.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

  过去五年中,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同题。在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巩固和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新的管理体制的同时,不断推进教育的其他各项改革与制度创新,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与制度,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体制和制度保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机构)达到7.85万所,在校生达到1769万人。民办普通高校从2000年的32所增加到226所,独立学院249所,总计在校生达到140万人。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中央先后投入数百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育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发展。200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4200多亿元,是2000年的1.7倍。

  教师队伍建设成就巨大,素质明显提高,活力逐步增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推进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取得新的成就。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均明显提高.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

  教育信息化建设生机勃勃,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技术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城市和乡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全国、互联互通。有90%的高校、3.8万多所中小学、近6000所中职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顺利进行,中国教育科研网络建设得到推进。

  教育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取得突破,一批重要教育法律的修订和立法前期调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教育部出台了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和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取消了一批教育行政许可项目,有效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推进依法冶校工作。教育系统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语言文字工作得到加强。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截至2004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近82万人,接受来华国际学生近50万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稳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汉语国际推广有新突破,“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教育涉外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

  6、努力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着眼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地位.努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推进薄弱学校的改造,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成倍增长,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采取一系列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问题。一是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政策、新机制运行。截至目前,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6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5.5亿元。二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全国31个省份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教育乱收费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学校收费行为逐步规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投诉率明显减少。三是切实解决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5年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实施了“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现象大幅减少,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四是认真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五是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2005年达到创纪录的338万人。面对艰巨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协调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一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我国在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004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左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举世瞩目的变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事业巨大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努力工作、不懈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多年来理解、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同志、社会各界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努力奉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

  回顾“十五”期间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前进。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

  ――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不断加大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必须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让子女有学上、有好学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存在的很多困难和问题,都是从这个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差距很大。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艰巨,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过大,薄弱学校改造仍然面临巨大困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难度依然很大。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育人质量有待提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或应试教育倾向相当严重。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教育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三是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各项改革有待继续深化。四是投入不足仍然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26%,如果按最新公布的我国GDP总量计算,这一比例只有2.79%。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公用经费不足,学校运转困难。高校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紧张,职业学校缺乏实习、实训条件。应该看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有的是教育大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今后前进中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规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尤为关键。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正在制订之中,我们的初步思路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即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增强教育的活力,开创一个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发展目标方面的初步考虑是:“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左右,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4500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达到每年8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在学研究生约140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实现“十一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目标意义重大。《教育部2006年工作要点》的征求意见稿,此次会议前已经征求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的意见,此次会议上再次征求同志们的意见.修改后将正式下发。

  在《规划》和《要点》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些年我们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紧紧抓住几个关键环节。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实现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二要德育为先,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2004年的中央8号、16号文件和两次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三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性青春健身运动,普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四要切实提高学校和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五要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着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中考、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六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2006年在这方面要切实做好的工作:一是继续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完成素质教育的系统调研工作,提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建议;认真总结推广各地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经验,开创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深入推进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把2006年作为8号、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年。要认真研究进一步推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办法,如制订颁布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中小学德育大纲》;着力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进行班主任建设情况调研,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冶教育工作等。要进行贯彻落实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的督察。三是全面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修订义务教育语文、数学等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总结5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经验,进一步部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加强实验省(区)教师培训的力度,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面向教学实际问题的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新课程实验省(区)骨干校长培训,加强校长组织实施新课程实验的能力;加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指导。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标准。全面规划和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明年将增加辽宁、安徽、浙江、福建等省进入试点。

  第二,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坚决完成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发展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已经发布。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证范围、分项目、按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分担,大幅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一项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深受亿万师生期盼和拥戴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这些目标真正实现后,未来5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至少为2182亿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国务院确定了“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我们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协调推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倒计时安排工作。确保2006年春季开学时,西部农村地区和东、中部试点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西部地区要按照教师、学生人数和公用经费标准,逐校足额编制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确保资金安排落实到位,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预算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督导检查。后天我们将召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专门就这方面的工作进行部署。正在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体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果,通过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面提升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东、中部地区要进一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使各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布局结构调整、校长、教师以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配置等方面获得大致均衡,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继续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推动力。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在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加深刻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紧紧抓住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时机,巩固近年来初步形成的良好局面,狠狠地抓它5年、1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定会有一个新的气象、新的局面。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把《决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要进一步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继续推广“订单”培养,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要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利用东部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广泛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要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下大力气实施好旨在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重点建设好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l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l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100万,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扩招目标的实现。

  第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节奏,更加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2000多所高等学校,都要切实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牢固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继续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到2007年建设好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继续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继续做好各种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严格教育教学秩序。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为重要抓手,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及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注重质量、注重教学、从严治教,走有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6年要开展教学改革立项和试点工作;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规范工作程序,改进工作作风,严肃评估纪律;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着力调动学生和导师的内在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好2006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安排和管理工作,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即将全面启动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加快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要整合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高校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争取国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构筑自主创新平台。要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集成、培育,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培育和引导,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校科技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机制,大力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着力提高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把高等学校的发展融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着力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抓紧编写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新课程教材,认真做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第一批9种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启动第二批20种左右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力争在2010年之前,完成150种左右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撰任务。继续抓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继续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系统培训,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

  要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为重点,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力争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要启动“211工程”“十一五”建设,扎实推进“985工程”二期建设。

  第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质量的提高。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要着力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当前,我们面临着进行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有利时机。要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将逐年减少,要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质量。一要严把新聘教师入口关,全面提升教师教育层次。对农村学校急需补充的新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严格实施公开招聘制度,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要通过有效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当教师。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二要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通过深化教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把广大教师内在的积极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增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三要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城市、县镇公办学校教师要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至少任教一年,并作为晋升高级职务、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从2006年开始组织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选派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建立“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制度。探索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保证农村学校能够补充到高素质的新教师,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四要通过有效的培养培训,使现有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认真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加大力度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大力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五要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要高度重视各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要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一批能够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团队。深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完善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组织新模式。要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聘任制度,建立完善符合高校教师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  

  要继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破除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的束缚,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加快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服务。不断巩固和完善这些年来业已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新的管理体制。要调整完善各级政府的教育管理权责,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按照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型职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情况。要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不断把教育改革向纵深和微观层面推进,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通过改革把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进一步推进教育立法工作,努力推进“四修五立”;修改《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现行的教育法律,制定《学位法》、《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教育投入法》。要健全教育法律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法治化的教育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健全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2006年要全力推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尽快颁布实施,积极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加快《教育法》、《学位法》修订进程,做好《考试法》和《学校法》起草工作。要改革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建立健全对地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对学校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对教育实施状况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坚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断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继续与有关国家建立稳定的工作磋商机制,深化与外国的学历学位互认成果。进一步推动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强强合作、强项合作。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改革和完善国家公派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选派力度,努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国服务。大力加强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增加来华国际学生攻读学位的比例,努力使我国成为亚洲的外国留学生主要目的国。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强境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力争使对外汉语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完善涉外法规,建立对外国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继续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资源整合。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服务,使学校成为新农村的知识、信息、文化中心。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和培训,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为教育信息建设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现有正规学校和继续教育机构,依托自学考试、电大、成教、函授、网络等继续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沟通,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建立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的城乡教育网络,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以上是关于“十一五”时期和2006年我国教育工作的总的考虑。教育工作包含的方面很多,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把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做好,开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新局面,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近年来,教育系统的同志们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作的思路、重点和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成效。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

  2006年,各级教育部门都要努力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推向深入。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也要安排出充足的时间,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有组织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力争在学习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头。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要努力做认真学习的表率,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模范,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特别要注重这样三个方面的实践:一是坚决地把工作重点放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要切实把握好发展的节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目前,一些同志追求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发展的冲动依然十分强劲,仍然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也没有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二是在统筹协调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基础教育,要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要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高等教育,要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三是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既要坚持均衡协调发展.又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既要有重点支持相对困难地区的政策措施,又要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总之,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规划未来15年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为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任务,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我们已经全面启动了《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研究制订工作。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动员起来,组织力量进行了前期调研,就《纲要》研究制订中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报告,目前已在进行文本的起草。《纲要》将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将进一步广泛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认真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集中各个方面的智慧,力争使《纲要》研究制订的过程,成为教育系统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出谋划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考虑:到2020年,我国教育要基本达到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适龄儿童普遍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民教师队伍;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普遍推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若干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要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地各高校都要围绕《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颁布实施和《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研究制订,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战略和政策措施。制订规划,要有战略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要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求,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

  第三,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现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加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必须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要继续紧紧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能力、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能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第十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刚刚开过,要进一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着力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

  近些年,教育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各类学校的规模显著扩大,资金、财产大幅度增长,办学形式趋于多样,对我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看到,目前我们在教育管理方面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些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顺利健康进行,必须切实提高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提高教育的管理水平,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构建具有教育系统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工作,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认真清理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从根本上说,必须实现教育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资助工作力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要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勤工助学为支撑的高等学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大力推进高校按新机制和新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探索并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积极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动员、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助活动。要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录取“阳光工程”,坚决杜绝与招生挂钩的乱收费。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加大对非法招生中介的打击力度,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和违规招生问题。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我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感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认真落实近年中央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制度环境,努力开辟新的空间和渠道,认真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行为。要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高中“三限”、阳光招生、高等学校规范收费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是治本之策,为从源头上治理农村教育乱收费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下决心杜绝农村学校中的乱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不准搞“一校两制”,或以改制为名高收费,对已改制学校要进行清理规范。实施教材限价招标,把教科书的价格降下来。要全力推进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坚决地逐步地解决好“择校”问题。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三个同题:一是稳定工作,二是学校安全工作,三是宣传舆论工作。

  稳定和学校安全问题,关乎生命,关乎全局,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负总责。近年来,中央对于稳定和学校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已经是三令五申,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从总体上看,教育系统这些年是稳定的。我们大家都有着深切的体会:稳定压倒一切;没有一个稳定的局面,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什么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稳定工作这根弦一定要始终紧紧地绷着,丝毫不能放松。找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性事端,更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把工作做在前头,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教育系统的稳定。最近一段时间,学校安全事故频发,令人揪心。尽管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很多是由于对安全工作思想松懈麻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造成的。“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对学校安全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和使命,重视重视再重视,尽心尽心再尽心;要依靠扎实的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细心的关爱,去弥补条件的不足,把各种安全事故降到最低;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教育关系到亿万学子,关系到千家万户,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如此重要的事业,必然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亟需广大群众和社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因而,我们要高度重视宣传舆论工作,积极主动地抓好宣传舆论工作。一是更加主动地推进信息的公开和宣传,要全面而深刻地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明教育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措施;要大力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就,宣传当代青少年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宣传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宣传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同时,要深刻地剖析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困难、问题和矛盾。二是更加主动地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欢迎监督,欢迎批评,有错就改,进而标本兼治,推进工作。三是更加主动地加强对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及时解释、回答并努力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争取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欢迎他们多为教育正名,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鼓劲,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建设性的社会舆论环境。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把我国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年将至,新春佳节也即将来临,在此祝同志们,并通过你们祝愿教育系统的所有同志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安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