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方案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3-01   浏览次数:57
关于组织开展学校
“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
(讨论稿)
各系部,各教研中心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教科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的精神,深化我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加强系部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系部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在我校组织开展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工作(以下简称“‘五课’教研”)和研究课、示范课评比活动(以下简称“‘两课’评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为目标,以国家和省有关系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精神为依据。通过开展“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加强校本研究,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开展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的有效转化,推动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五课”教研工作
“五课”教研以系部为单位组织开展。“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本质特色。
(一)参与主体
全校教师。
(二)工作内容
1.备课方面,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和教学设计,正确把握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什么、如何学。公共基础课程,重在对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及其目标达成进行研究;专业技能课程,重在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的研究。
2.上课方面,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与相互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与动态生成,追求教学特色和风格。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促进学生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知情意行合一的研究;专业技能课程,重在做中教、做中学,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研究。
3.说课方面,要求教师执教后对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以及教学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进行全面阐述、系统分析,主要说明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重在阐释教学理论的应用和课堂教学的反思。
4.听课方面,要求听课者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整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进行全息透视和综合判断。
5.评课方面,要求专家、领导、同行等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理念,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教材处理、教学结构安排、情境创设、教学策略选择、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及其表现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和风格,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进行诊断性和发展性评价。
(三)实施要求
1.各系部按照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五课”教研的内涵要求,分门别类地组织开展教研工作,实现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和所有教研人员的全覆盖。
2.各系部要按年度制定具体的“五课”教研工作计划,确立工作目标,拟定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教研形式、时间安排等,提供教研保障,并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和资料收集。
要建立以系部领导为核心、学科或专业教学带头人为骨干的“五课”教研工作团队,把“五课”教研作为教师教学评优的重要指标,带动教师全员参与。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合作中不断丰富“五课”教研的内涵,提升“五课”教研的水平。
3.各系部可通过现场观摩、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专家评议等手段,以及经验交流、系部互动、成果推广等方式,及时总结、宣传、推广“五课”教研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教研模式。
三、“两课”评比活动
“两课”评比是在我校系部普遍开展“五课”教研的基础上,由教学管理处组织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上半年为公共基础课程,下半年为专业技能课程)。
“两课”评比旨在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总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教师。
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全校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研究课是指某一方面形成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优质课。
(一)参与对象
全校在编在职教师。同一年度一名教师只能参加一门课程的评比。
(二)评比课程
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共16个组别。
1.公共基础课程,按照7个组别组织进行,分为:(1)德育;(2)语文;(3)数学;(4)英语;(5)计算机应用基础;(6)体育与健康;(7)其他课程。
注:德育组别中分设4个子组别,分别为:(1)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2)职业道德与法律;(3)经济政治与社会;(4)哲学与人生。
2.专业技能课程,按照9个组别组织进行,分为:(1)农林牧渔类;(2)加工制造类(机械数控专业);(3)加工制造类(电子电工专业)(4)纺织服装类;(5)交通运输类;(6)信息技术类;(7)财经商贸类;(8)旅游服务类;(9)文化艺术类。
(三)评比办法
1.时间安排
自2011―2015年,公共基础课程的“两课”评比安排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安排在每年的9月份进行。
具体安排如下:
(1)3月中旬学校基础“两课”评比启动,3月15日前系部按要求申报公共基础课程;
(2)3月中下旬按组别评比,具体时间由教研中心组另发通知;
(3)9月中旬学校专业“两课”评比启动,9月15日前系部按要求申报专业技能课程;
(4)9月中下旬按组别评比,具体时间由教研中心组另发通知。
2.参评名额
(1)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每系部每门课程可推送1人;
(2)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和其他课程,每系部每门课程推送1-2人;
(3)专业技能课程的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机械数控专业)、加工制造类(电子电工专业)、纺织服装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每系部每类专业推送不超过4人。
3.评比标准
依据教育部新颁教学大纲或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要求,按照“五课”教研的内涵实质,对参评课呈现的课程观念、教学理念及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中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特色和亮点(评级要点参见附件2、3、4)。所有参评课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
4.评比程序
(1)系部遴选推送
各系部在“五课”教研工作基础上,对系部申报参加校级“两课”评比的教师,组织现场听课和专家评议,并依据各组别参评名额,确定参评人选。未经系部组织的现场听课和专家评议的教师,不得推送参加校级“两课”评比。
各系部须在按照规定时间前,集中上报所推送的参评教师名单,同时报送参评教师的如下材料:①参评申报书(见附件1);②一个完整教学单元(或章节、话题、框题等)或一个完整项目的教案,教学时数不少于8课时;③参评课教材。各参评教师自行准备材料袋1个,将申报书封面贴于材料袋正面,材料袋内置申报书、教案、教材3种材料各1份。
(2)校级评比
学校组织中心组有关成员依据有关评价要求,对参评教师的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并按照两级定标、四级评级的方式综合评分。现场说课的内容从教师提供的教案中随机抽取。说课时间和答辩时间各15分钟。
(3)结果认定与成果推广
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各个组别不超过参评教师总数20%的比例确定校级示范课的名额,不超过60%的比例确定校级研究课的名额。
四、组织工作要求
1.各系部要高度重视“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和过程指导,以此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系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实施、国家和省规划教材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推进系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促进系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创立教学品牌,形成办学特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各系部要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创新。要深入第一线教学现场,了解“五课”教研开展的情况,认真做好指导、服务和总结、宣传、推广工作,并组织好“两课”评比活动的推送工作。学校将按年度对“五课”教研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显著的系部予以评定和表彰。
3.各系部要切实开展务实有效的“五课”教研,加强过程管理,防止只重形式、不讲实效,只重视个别参评、不重视全体提高的功利化倾向。要将“五课”教研工作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相结合,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和呈现。
4.学校教研中心组应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研究,依据学校的文件要求,制定校级“两课”评比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加强与各系部的协调和沟通,深入教学一线,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科学、公正地做好“两课”评比有关工作,积极构建教学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全校品牌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层面的推广与应用。
 
 
 
 
 
 
 
 
 
 
 
 
 
附件1
 
 
常熟市职业学校“两课”评比
 
 
申 报 书
 
 
 
参评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评组别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评课程
____________________
填 报 日 期
____________________
 
 
 
常 熟 市 教 育 局 教 研 室 制

 
 



表一:常熟市职业学校“两课”评比参评教师情况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二�照片
学历
 
专业
 
职务/职称
 
学校
 
邮  编
 
联系方式
(手机)
电子邮箱
 
(办公电话)
工作经历
 
教学经历及承担的主要课程
近5年主持或参与的县(市)、区级以上职业教育教科研项目情况
近5年的县(市)、区级以上教科研工作、技能竞赛、教学评比等获奖情况
教研组意见
                   
 
 
教研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系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表二:系部评审组听课评议表
系部:                        (盖章)
授课教师
 
授课学校
 
授课班级
 
专业及课程名称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
 
 
项目与评价要点
评价意见
优点
不足
教学设计
――目标确立
――内容处理
――教学结构
――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教学实施
――教学情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
教学效果
――目标达成
――教学生态
学生发展
――情感体验
――能力培养
――素质提升
教师素养
――教学理念
――教学规范
――特色风格
改进建议
 
 
评审组成员
姓 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签名
 
 
 
 
 
 
 
 
 
 
 
 
 
 
 
 
 
 
 
 
附件2
常熟市职业学校“两课”评比
教案阅审评级表
组 别
 
参评教师
 
学 校
 
专业及课程名称
 
教案内容
 
课时安排
 
教材名称、出版单位及主编
 
 
评价点
等级
A
B
C
D
1-1
教学目标
 
 
 
 
1-2
内容安排
 
 
 
 
1-3
教学策略
 
 
 
 
1-4
教学程序
 
 
 
 
1-5
资源开发
 
 
 
 
1-6
教学反思
 
 
 
 
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附件3
常熟市职业学校“两课”评比
说课评级表
组别             参评教师            学校                             
专业及课程名称                             说课内容                  
评价点
等级
A    
B
C
D
2-1
目标确立
 
 
 
 
2-2
学情分析
 
 
 
 
2-3
教材处理
 
 
 
 
2-4
教学设计
 
 
 
 
2-5
教学实施
 
 
 
 
2-6
资源整合
 
 
 
 
2-7
教学反思
 
 
 
 
2-8
教师素养
 
 
 
 
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附件4
常熟市职业学校“两课”评比
答辩评级表
组别            参评教师            学校                               
专业及课程名称                             说课内容                   
专家提问
答辩要点记录
等级
A
B
C
D
3-1
问题1
 
 
 
 
 
3-2
问题2
 
 
 
 
 
3-3
问题3
 
 
 
 
 
3-4
问题4
 
 
 
 
 
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说明:专家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拟定问题。
1.从材料阅审及说课中提出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功能、教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
2.从相关教学大纲及教材中提出有关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与要求、教材体例与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3.从说课中的教学设计提出有关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教学结构、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
4.从说课中的教学实施提出有关目标达成、师生互动、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等方面的问题。